会员中心

    登录/注册    登出

    {/eyou:user}
    {eyou:user type='open'}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资讯

探究毕业生行业收入差距拉大之因由

作者:薪酬数据网 | 发布时间:2024-12-07
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第三产业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领域,其中新兴服务业更是备受金融、IT 等专业高校毕业生的青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也致使行业收入差距产生了变化。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展开计算,按照行业划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从 1990 年的 1.76∶1 攀
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第三产业已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领域,其中新兴服务业更是备受金融、IT 等专业高校毕业生的青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也致使行业收入差距产生了变化。依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展开计算,按照行业划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从 1990 年的 1.76∶1 攀升至 2016 年的 3.64∶1;变异系数从 1990 年的 13.6% 上升到 2016 年的 32.74%。行业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最为直接、显著且关键的要素。

行业收入差距并非短期出现的现象,也并非仅在中国存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课题组(以下简称 “课题组”)自 2009 年起便聚焦高校毕业生的行业选择问题,每隔两年就开展一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抽样调查,每次调查的样本数量大约在两万人左右。课题组借助 2009 年至 2017 年的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变化走向进行了剖析,并深入探究了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根源:行业收入差距是否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引发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新兴服务业收入居首且增幅领先

行业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新兴服务业(涵盖 IT 和金融业)的收入最为可观,并且收入增幅也是最大的。

课题组的数据表明,在 2017 年,行业之间的起始薪资存在差异,19 个行业依照平均月起始薪资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 5386 元;
金融业为 5098 元;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 4834 元;
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 4648 元;
房地产为 4395 元;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 4165 元;
采矿业为 4077 元;
文化体育娱乐为 3999 元;
农林牧渔为 3938 元;
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 3926 元;
制造业为 3859 元;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 3822 元;
教育为 3816 元;
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 3661 元;
建筑业为 3607 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 3496 元;
居民服务为 3334 元;
批发零售为 3255 元;
住宿餐饮为 2854 元。

课题组分析得出,在 2009 年至 2017 年期间,各个行业的平均月起始薪资均有所上升,然而上升幅度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 IT 业、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的起始薪资上升幅度较大,具有偏垄断性质的行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传统服务业(居民服务、住宿餐饮和批发零售)的起始薪资上升幅度则相对较小。

毕业生就业倾向新兴服务业

在行业间收入存在差距的背景下,毕业生在行业选择上存在优先顺序,他们最为热衷进入就业规模大、收入高的新兴服务业。

课题组分析发现,在 2009 年至 2017 年期间,金融业的就业比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从 2009 年的 6.3% 上升至 2015 年的 15.2%,成为毕业生就业占比最大的行业,在 2017 年略有下降,为 12.9%,但依然稳居首位。进入 IT 业的平均比例均在 10% 以上,在 2015 年和 2017 年的占比都位居第二。

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 2009 年的 18.2% 下降至 2015 年的 10.4%,在这 6 年间下降了 7.8 个百分点,之后略有回升,上升至 2017 年的 11.2%。不过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就业规模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而毕业生理想中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和 IT 业的增长幅度却较为有限。

因此,课题组认为,制造业就业比例的下降状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行业收入差距呈扩大走势

课题组的数据显示,在 2009 年至 2017 年期间,最高行业收入与最低行业收入的比值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轨迹:先是从 2009 年的 2.08 降至最低点 ——2011 年的 1.52,随后又上升至 2015 年的 1.89,在 2017 年又降至 1.85。

从整体的行业收入基尼系数来看,呈现出与行业收入极值比相似的变化趋势,同样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从 2009 年的 0.315 下降至最低点 ——2011 年的 0.268,之后持续上升至 2017 年的 0.310。

从分解的基尼系数来看,在 2009 年至 2017 年期间,组间基尼系数占比在 26% 至 34% 之间波动,组内基尼系数均未超过 10%,组间基尼系数约为组内基尼系数的 3 倍。

课题组认为,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的行业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差距相对较小。

金融和 IT 业毕业生月起始薪资显著偏高

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形下,唯有金融和 IT 业存在显著的收入溢价。也就是说,在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部分行业与制造业不存在显著的收入差距,只有选择进入金融和 IT 业的毕业生的月起始薪资显著更高。

在逐步控制毕业生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差异、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和毕业院校)差异以及工作性质差异后,课题组分析得出,与制造业的起始薪资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行业仅有 5 个,其中,采矿业、建筑业和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分别比制造业的起始薪资显著低 10.8%、6.3% 和 13.2%,IT 业和金融业的起始薪资分别比制造业的起始薪资显著高 11.3% 和 7.3%。

这意味着在排除这些变量影响后,大部分行业不存在显著的收入溢价,只有 IT 和金融这两大新兴服务业例外。

受教育程度与毕业院校是影响不同行业起始薪资的关键因素

毕业生在行业间的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以及工作性质差异是造成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缘由。

课题组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在个人性别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工作性质等方面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均是解释行业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其中,行业间的人力资本特征差异的解释力度最大,即金融和 IT 业的起始薪资更高是因为进入这两大行业的毕业生的学历层次更高或者毕业院校更为优质。

高人力资本可提升行业整体薪资水平

人力资本不但能够带来更高的个人回报,还具备显著的正外部性 —— 不仅能为自身带来更高的收入回报,还对整个行业的薪资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

金融业和 IT 业从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在 19 个行业门类中处于前列。课题组发现,行业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该行业学历为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口的占比,对行业收益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行业收益指数提高 1.6% 至 1.8%;行业学历是大专及以上的就业人口占比每增加 1%,行业收益指数提高 0.1% 至 0.2%。这表明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行业收益指数就越大,彰显出人力资本的正外部性。

课题组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汇聚在一起工作,通过相互的学习与交流能够促使整体劳动生产率提升,进而提高行业整体薪资。

行业选择回报率高于教育投资

课题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条件相近的毕业生中,仅仅因为进入了新兴服务业,其工资至少显著高出 9%。

假设高校毕业生平均工资为 1 万元,进入新兴服务业的毕业生比各方面条件相似的毕业生的工资至少要高 900 元,由行业选择带来的收入回报甚至高于教育投资回报率。

行业选择是薪资水准高低的核心要素

行业选择是新兴服务业收入溢价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学历越高,收入溢价越大。

从总样本来看,新兴服务业毕业生的平均起始薪资比非新兴服务业毕业生的平均起始薪资高 1205 元。课题组分析指出,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毕业生的行业选择,其影响程度占五成。而毕业生在行业间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工作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影响程度占四成左右。

分学历层次来看,新兴服务业的平均起始薪资也均高于非新兴服务业,而且收入差距随着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大。这说明,学历层次越高,进入新兴服务业的收入溢价越大。

课题组的数据分析表明,新兴服务业的收入溢价主要源于毕业生选择进入新兴服务业,而非因为进入新兴服务业的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水平更高、家庭背景更好或者从事的工作岗位级别更高。

毕业生行业选择的差异意味着他们所处的行业不同,而行业间的特征差异极为显著。以金融和 IT 业为例,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两大行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年限较长,整体员工素质较高,行业盈利率较高,固定资产投入较低,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这两大行业内部的自身特征差异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何选择进入新兴服务业能够获取更高的薪资,由此导致相似的个人特征由于行业选择不同所处的行业特征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回报。

运用多种手段调整毕业生行业选择导向

薪资作为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一种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毕业生的行业选择方向。课题组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推断: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金融和 IT 等高薪行业。但长此以往,可能会有越来越多高能力的毕业生进入新兴服务业,从而引发高层次人力资源在行业间的配置失衡,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进程。为此,课题组提出建议:

其一,国家应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升级传统制造业,创造更多适宜毕业生就业的第二产业岗位。

研究结果表明,进入新兴服务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比持续扩大,进入制造业的毕业生占比显著下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工业流向高收入的现代新兴服务业。究其根源,本质上是由于当前制造业提供的适合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不足。30% 的制造业内部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超过 90% 的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期望从事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此外,制造业的行业薪资缺乏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转向高收入的服务业。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依旧是经济产值增长的重要源泉,需要充足的高层次人力资源支撑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课题组建议:既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也要扶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合适的就业岗位。

其二,高校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变化,依据新增的行业类型适时调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模。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的就业资源与机会持续被挖掘,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也更加灵活。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迅速,行业更迭频繁,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需求也在快速变化。

课题组建议,一方面高校要契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的最新变动情况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修订高校的专业目录并调控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特别是要紧随《中国制造 2025》提出的方针政策,调整理工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学科群建设,更新教育内容,开设交叉方向选修课程,根据企业急需确定专业调整方向,动态调整课程及专业设置,完善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持续有效地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走在时代发展前沿,以前瞻性的眼光洞察行业发展趋向,关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其三,高校毕业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

课题组建议,一方面,鼓励毕业生通过接受教育、参加培训和考取证书等人力资本投资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收入水平,缩小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当理性选择行业,避免仅仅考量行业薪资福利这一单一就业因素,而应综合自身的优势、兴趣和专业学科背景来做出行业选择,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2024年海洋工程行业薪酬报告(图1)

高校毕业生的行业收入差距

应届毕业生职业发展规划

将新兴服务业的收入情况描述得更详细些
哪些因素导致了新兴服务业收入较高?
不同地区的行业收入差距情况如何?


上一篇:高考专业抉择参考:行业薪酬与政策导向全解析
下一篇:近五年工资涨幅大揭秘:哪些行业最具潜力?
热门服务和内容

业务咨询

  • 公众 号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信
  • 商务合作

  • 官方微信

    抖音号

  • 官方微信
  • 上海信贤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薪酬网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10219271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