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岗位要素计点法
作者:薪酬报告网 | 发布时间:2024-12-18生产岗位要素计点法
生产岗位评估要素表
评估因素 | 等级数量 | 分数 | 合计数 | |
大要素 | 细分要素 | |||
劳动技能 | 文化理论知识 | 4 | 25 | 120 |
操作技能 | 4 | 45 | ||
作业复杂程度 | 3 | 35 | ||
预防、处理事故复杂程度 | 4 | 15 | ||
劳动责任 | 质量责任 | 4 | 25 | 100 |
原材料消耗责任 | 4 | 25 | ||
经济效益责任 | 4 | 25 | ||
安全责任 | 4 | 25 | ||
劳动强度 | 体力劳动强度 | 4 | 50 | 140 |
脑力消耗疲劳程度 | 4 | 40 | ||
作业姿势 | 3 | 30 | ||
工时利用率和工作班制 | 4 | 20 | ||
劳动环境 | 作业条件危险性 | 4 | 20 | 40 |
有毒有害危害 | 4 | 10 | ||
噪声危害 | 4 | 10 | ||
合 计 | 400 | 400 |
(一)劳动技能有关因素
因素一:文化理论知识
定义:评价岗位对人文、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 | |
等级1:(10分) | 了解本岗位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知识 |
等级2:(15分) | 熟悉本岗位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相关工种的一般技术理论知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
等级3:(20分) | 岗位专业技术理论要求较高,了解相关工种主要技术理论知识,具有高中或技工学校以上文化程度 |
等级4:(25分) | 岗位专业技术理论要求高,较全面了解相关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具有高中或技工学校以上文化程度 |
因素二:操作技能
定义:评价岗位操作的技术复杂程度和对技能的积累程度要求 | |
等级1:( 5分) | 技术操作技能要求简单 |
等级2:(15分) | 技术一般,操作技能要求一般,需要半年以上熟练期 |
等级3:(30分) | 技术操作比较复杂,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需要1年以上实习期 |
等级4:(45分) | 技术复杂,操作技能要求高,需要2年以上实习期 |
因素三:作业复杂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操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岗位间协调要求 | |
等级1:(10分) | 操作工序单一、工作物对象简单 |
等级2:(25分) | 操作工序较多,工作物对象难度一般,需交叉配合作业 |
等级3:(35分) | 操作工序多,工作物对象难度大,在多工种交叉作业中起关键作用 |
因素四:预防、处理事故复杂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对预防事故和处理事故所具备的能力水平要求 | |
等级1:( 0分) | 对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没有专业要求 |
等级2:( 5分) | 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水平要求一般 |
等级3:(10分) | 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水平较高 |
等级4:(15分) | 预防、处理事故的技术能力要求高 |
(二)劳动责任有关因素
因素一:质量要求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最终产品的责任大小 | |
等级1:( 5分) | 对最终产品质量基本无影响 |
等级2:(12分) | 对最终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 |
等级3:(18分) | 对最终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 |
等级4:(25分) | 对最终产品质量有决定性影响 |
因素二:原材料消耗责任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物质消耗影响程度 | |
等级1:( 5分) |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基本无影响 |
等级2:(12分) |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影响一般 |
等级3:(18分) |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影响较大 |
等纽4:(25分) | 对最终产品的成本影响大 |
因素三:经济效益责任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 |
等级1:( 5分) |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小 |
等级2:(12分) |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一般 |
等级3:(18分) |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
等级4:(25分) | 岗位劳动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大 |
因素四:安全责任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 | |
等级1:( 5分) | 岗位操作环境不会引起伤害事故 |
等级2:(12分) | 岗位操作环境很少发生伤害事故,损失较轻 |
等级3:(18分) | 岗位操作一般不会引发较大的伤害事故,损失较重 |
等级4:(25分) | 岗位操作环境引发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较大,造成的损失严重 |
(三)劳动强度有关因素
因素一:体力劳动强度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强度 | |
等级1:(10分) | 轻体力劳动 |
等级2:(25分) | 一般体力劳动 |
等级3:(40分) | 较重体力劳动 |
等级4:(50分) | 重体力劳动强度 |
执行国家体力劳动分级标准 |
因素二:脑力消耗疲劳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的脑力消耗程度和疲劳强度 | |
等级1:(10分) | 岗位操作注意力较轻松,不太容易疲劳 |
等级2:(20分) | 岗位操作注意力一般,疲劳强度一般 |
等级3:(30分) | 岗位操作注意力较集中,容易疲劳 |
等级4:(40分) | 岗位操作注意力高度集中,极易疲劳 |
因素三:作业姿势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的劳动姿势对生理器官的疲劳程度的影响 | |
等级1:(10分) | 基本上坐式操作 |
等级2:(20分) | 基本上站式操作 |
等级3:(30分) | 多种劳动姿势交叉作业,且频率高,有间断性 |
因素四:工时利用率和工作班制*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时间的利用程度和工作班制对劳动者的体力影响 | |
等级1:( 5分) | 年作业时间低于250天,日工时利用率低于70%,一班制 |
等级2:(10分) | 年作业天数在250-260天,日工时利用率在70%-80%,一班或多班制 |
等级3:(15分) | 年作业天数在260-279天,日工时利用率在80%-90%,一班或多班制 |
等级4:(20分) | 年作业时间在280天以上,日工时利用率在90%以上,一班或多班制 |
(四)劳动环境有关因素
因素一:作业条件危险性
定义:评价岗位对劳动者或他人可能引起的危险程度 | |
等级1:( 5分) | 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任何伤害 |
等级2:(10分) | 不注意可能造成人体局部轻度伤害 |
等级3:(15分) | 不注意可能会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
等级4:(20分) | 不注意就可能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
因素二:有毒有害气体、粉尘危害程度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物对其健康的影响 | |
等级1:( 2分) | 岗位劳动基本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
等级2:( 5分) | 岗位劳动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轻微,对劳动者健康影响较轻 |
等级3:( 8分) | 岗位劳动直接接触有害物质,对劳动者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
等级4:(10分) | 岗位劳动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对劳动者健康有较重影响 |
因素三:噪声危害
定义:评价岗位劳动者接受噪声影响对其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 |
等级1:( 2分) | 岗位劳动者环境基本不受噪声影响 |
等级2:( 5分) | 岗位劳动环境的噪声一般,对劳动者健康有轻微影响 |
等级3:( 8分) | 岗位劳动环境的噪声较大,对劳动者健康影响较重 |
等级4:(10分) | 岗位劳动环境的噪声大,对劳动者健康影响较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