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登录/注册    登出

    {/eyou:user}
    {eyou:user type='open'}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界资讯 > 行业资讯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中国车企路在何方?

作者:薪酬数据网 | 发布时间:2024-12-22
近期,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波动明显,许多消费者感受到购车成本下降。以国内某领先新能源车企为例,其旗下某款车型近期宣布降价5万元,今年以来已多次下调价格。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车企纷纷加入价格战。这场激烈的竞争将对整个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走向如何?价格战愈演愈烈,几家欢喜几家愁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并非始于今年。早在2023年初,某外国品牌率先在中国市场发起价格战,宣布
近期,国内汽车市场价格波动明显,许多消费者感受到购车成本下降。以国内某领先新能源车企为例,其旗下某款车型近期宣布降价5万元,今年以来已多次下调价格。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车企纷纷加入价格战。这场激烈的竞争将对整个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走向如何?
价格战愈演愈烈,几家欢喜几家愁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并非始于今年。早在2023年初,某外国品牌率先在中国市场发起价格战,宣布主力车型降价最多3.6万元。随后,国内某领先新能源车企高调跟进,其他新势力品牌以及传统豪华品牌也纷纷加入。
今年以来,价格战再次上演,且竞争更加白热化。1月,该外国品牌再次宣布旗下车型最高降价1.55万元;2月,国内某领先新能源车企密集发布十余款主力车型的特价版本,最大降幅超过3万元。特价版推出后,多家车企迅速跟进,纷纷降价或推出限时优惠。4月,某新兴品牌新车上市,引发连锁反应,多个品牌加入降价或推出优惠的行列。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上半年这轮降价主要集中在8万元至20万元价格区间,这一区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是各品牌争夺的焦点。据统计,仅今年前5个月就有136款车型降价,降价规模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九成,也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降价总规模。
某新能源车企销售人员表示,价格优惠是消费者咨询的主要因素之一。推出降价或新产品时,进店咨询或试驾的客户会增加,不参与价格战很难吸引消费者。一些车企在价格战中更主动,希望通过价格战挤压竞争对手,扩大品牌影响力。例如,国内某领先新能源车企凭借垂直整合的商业模式和全产业链优势,更容易通过规模效应获利。
然而,许多新能源车企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感到苦不堪言。“越卖越亏,卖得多亏得也多”成为不少车企的心声。业内人士指出,市场上绝大部分车企不愿却不得不参与价格战,只能通过降价来维持市场份额。没有销量就意味着出局,有销量至少还能留在牌桌上。某大型汽车集团董事长曾公开表示,价格战虽然提升了销量,但利润却下降了。该集团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20%。他认为,如果持续亏损,没有企业能够长期生存。
“内卷”是好是坏,看法不一
在近期举办的行业论坛上,工信部领导指出,当前国内汽车消费需求不够旺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出现无序竞争现象,导致不少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冲击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有专家认为,目前的价格战已经“变了味”。部分旧款车型因技术迭代或产品更新而降价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但新款车型也一味降价,导致行业偏离良性竞争秩序。无休止的价格战还会对上下游供应商造成打击。主机厂降价必然会要求供应商降低供应价格,供应商只能通过裁员、降薪、使用低端材料或放弃技术创新来压缩成本,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未来。
有人以摩托车行业为例,指出多年前东南亚市场中国摩托车企业过度依赖价格战,最终导致中国品牌出局。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汽车不能重蹈覆辙。
但也有人对竞争持积极态度。国内某领先新能源车企领导认为,竞争是企业必须面对的,所有企业家都要拥抱竞争,从中脱颖而出。某汽车品牌董事长也表示,竞争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可以促进行业快速回归良性竞争。
有行业人士认为,竞争会促进行业尽快达到新的平衡,未来竞争格局将是规模化集团之间相互良性竞争。未来3至5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出现更多的兼并重组和深度合作。
价格战背后的原因及出路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供需暂时性矛盾是本轮价格战的根本原因。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告别补贴时代,技术和配套设施日益成熟,市场认可度大幅提高。不仅传统厂商新建生产线,其他行业的企业也纷纷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然而,市场消费需求未能达到预期。多位专家表示,2024年计划上市的全新车型数量创下历年之最,但市场需求增量有限,销量目标已大于需求。此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完善的退出机制也加剧了无序竞争。
国际贸易壁垒也是部分原因。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或发起反补贴调查,导致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更大压力。
业内普遍认为,价格战不是长远之计。新能源汽车的出路在于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要继续保持技术优势,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塑造品牌,而不是依赖价格战。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抄袭成本,避免同质化竞争。面对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应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实现产业链整体“出海”,融入当地生态体系,并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单打独斗”。


2024年新能源车行业薪酬报告(图1)

中国车企路在何方?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背后的原因及出路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旺盛,薪酬领跑北京四季度
下一篇:新能源车企ESG披露:喜忧参半,任重道远
热门服务和内容

业务咨询

  • 公众 号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信
  • 商务合作

  • 官方微信

    抖音号

  • 官方微信
  • 上海信贤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薪酬网 ALL RIGHT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 沪ICP备10219271号-8